贝泰妮 黄粱梦遗龙8游戏国际登录后
美妆全行业的寒冬似乎比预料中来得更早一些,各家上市企业的中报数据上端倪可见,但更尴尬的是近几年上市的美妆企业,又都到了该修正上市融资时所描绘的成长逻辑的时候了。
2021年3月间,裹挟着“药妆”概念的贝泰妮(300957.SZ)成功IPO登陆科创板,并在此后的三四个月交易时间里,股价顺风顺水地从176元飙涨到了289元。
这家发行价41.2元/股的化妆品公司,顶着51倍的发行市盈率,在那个消费主义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阶段,受到了二级市场异常热烈的追捧。
当然,泡沫总会破裂,当市场预期已经被超高股价和概念故事严重透支时,结果可想而知。高点之后的整整三年,对于贝泰妮的投资者而言,是令人窒息的漫长下跌过程。
按照后复权价格,贝泰妮当前的股价也不过在44元附近,这与其当初的发行价已相差无几。
黄粱一梦,又回到了原点,但问题是贝泰妮上市后的高增速,已经肉眼可见的枯萎了。
8月28日,贝泰妮披露2024年半年报,营收28.05亿元,同比增长18.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4亿元,同比增长7.5%。
这个还在惯性增长的数字不仅低于市场预期,更令投资人担心的是其增速开始出现大幅回落的态势。毕竟一家上市企业股价表现最根本的驱动力来自其成长性的展现。
眼下股价较高涨期已折损近86%,也不是二级市场无缘无故的选择。可问题是,接下来贝泰妮会不会延续增速持续下滑的态势?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0年的年轻企业,贝泰妮之所以可以在老牌巨头林立的美妆行业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其走了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
脱胎于药企,且公司创始人郭振宇也有医药背景,贝泰妮入局美妆行业之初,就锚定发力在“药妆”这个当时还很“小众”的领域。
其核心品牌薇诺娜主要基于“舒敏药理”概念,提供以全系列医学护肤产品为核心的一揽子皮肤解决方案。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2021年中国药妆市场规模从400亿元左右增长至800亿元,六年时间翻了一倍。
当然,药妆品类市场空间的迅速放大,也离不开时代所赋予的另一个重要红利——电商企业品牌化转型。
贝泰妮的凶猛壮大亦是抓住了移动互联时代电商平台的崛起,才将“药妆”的故事直给到了消费市场大众的面前。
2012年,阿里孵化天猫,发力正品行货,大力扶持品牌商家。第一时间,贝泰尼旗下核心品牌薇诺娜入驻天猫。
彼时,大部分美妆品牌尚未意识到天猫的商业价值,未及时进行针对性布局。也因此,天猫给予了薇诺娜巨大的流量扶持。
2023年7月,贝泰妮董事长兼总经理郭振宇公开表示,过去十年是国内电商发展的黄金时代,“只要搭上电商这班车,就等于坐在电梯里向上走,无非我们跳得更高一些”。
只是时代的红利,总有衰竭的一天。随着宏观经济承压,消费市场不断降级,美妆行业繁花似锦的盛况开始转入萧瑟,寒冬不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除5月化妆品零售额同比大涨18.7%外,其他月份化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均为小幅微涨或下跌态势,其中6月、7月分别同比下跌14.6%和6.1%。
共研产业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中国药妆市场规模分别同比增长6.8%、5.7%,不光相较几年前的双位数大幅回落,并且增速日趋收窄,向下的拐点似乎近在咫尺。
魔镜洞察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淘宝/天猫、抖音、京东美妆类目销售额分别为1216.23亿元、1165.55亿元以及303.51亿元,分别同比下跌11.8%、增长6.9%、增长4%,不是身陷负增长泥潭,就是增速放缓。
一方面,美妆行业增长红利日趋收窄,另一方面,线上电商平台美妆业绩萎靡,二者叠加,“药妆”王者的贝泰妮也很难独善其身。
2023年薇诺娜品牌营收51.92亿元,占贝泰妮公司总营收的94.02%。这种上市公司成长性与单一品牌的高依存度,短期之内似乎很难改变。
财报数据看,2022-2023年度以及2024年上半年,薇诺娜品牌的营收分别为48.85亿元、51.92亿元以及23.8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6%、6.28%以及5.69%,增速明显衰减。
这样的走势,其实上市公司是早有应对的。为了对冲行业下行的压力,贝泰妮效仿国际一线美妆品牌,打造多元化产品线。
目前,薇诺娜之外,贝泰妮通过孵化、并购等方式,打造了薇诺娜宝贝、瑷科缦、姬芮、泊美等不同定位的品牌。比如,贝芙汀主打AI+个性化定制祛痘,而瑷科缦则聚焦高端抗衰护肤。
为了打开想象空间,爱美客(300896.SZ)、华熙生物(688363.SH)等本土美妆企业也纷纷发力多元品牌。比如,华熙生物目前拥有润百颜、夸迪、BM肌活及米蓓尔四大子品牌,定位不同细分赛道。
为了提升多元化品牌以撬动市场,贝泰妮这几年的市场营销,品牌推广力度,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就是销售费用的持续增长。
然而,销售费用规模的放大显然并没有给贝泰妮换来应有的业绩增长,新品牌看似乱花迷人眼,但始终没有在市场上荡漾起多大的涟漪。
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贝泰妮除薇诺娜外的其他品牌营收分别为1.01亿、2.9亿元以及3.92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2.01%、5.25%以及13.98%,营收规模和占比虽然稳步攀升,但离成为公司营收支柱,尚有巨大的落差。
其实贝泰妮的利润收窄焦虑,也同样出现在其他上市美妆企业的身上。于是这就变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继续卷下去可能更惨,不卷又似乎是在等死。
为了摆脱利润空间收窄的压力,过去几年贝泰妮致力于提高旗下产品的价格,发力高端市场。2023年薇诺娜天猫旗舰店客单价为372.05元,同比增长12.28%。
参照国际美妆巨头的经验,行业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企业如果想要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打开想象空间,布局高端产品的确是一根“救命稻草”。
可问题是,眼下消费降级之风愈演愈烈,“平替”之浪又在加剧消费者对高端品牌产品的抛弃。持续发力高端市场是否有悖于消费者意志呢?
当然,也未必是消费者对高端品牌产品的消费冲动减弱了,而是过去大家缴的“智商税”太多了,对很多高端高价但并不高质的产品彻底丧失了信心。
这才是市场本质。高端产品最重要的特质并不是售价更高,而是需要具备无可替代的能够满足消费者更高需求的产品特质。
作为高端护肤品的代表,SK-II的“神仙水”之所以可以赢得消费者追捧,主要得益于差异化的“Pitera”成分,可以让肌肤保持天然自我更新能力,抚平、减少毛孔。
对比而言,由于此前靠差异化的“药妆”概念打下了市场的贝泰妮,如果要发力高端市场,那么势必要进一步让其产品增加市场说服力。
这就需要像创新药企一样,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然而过去几年,在销售费用不断攀升的财务压力下,贝泰妮的研发投入力度则显得颇为寒酸。
财报显示,2021年—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贝泰妮研发费用分别为1.13亿元、2.55亿元、2.99亿元以及1.14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81%、5.08%、6.07%以及4.06%。
对比而言,为了打开想象空间,目前诸多本土美妆品牌都致力于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华熙生物为例,2024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为2.01亿元,研发费用率高达7.13%,无论是绝对值还是费用率,均高于贝泰妮。
研发费用率裹足不前,恐怕也意味着贝泰妮产品的技术含量恐怕难以和品牌的拔高相匹配。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贝泰妮仅持有60项发明专利。对比而言,华熙生物、珀莱雅等本土美妆企业均手握数百件发明专利。
事实上,贝泰妮不止不具备更强的技术实力,甚至连最基本的产品质量都遭遇了市场端的质疑。
2024年8月18日,职业打假人王海发视频称,在电商平台购买的薇诺娜清痘修复精华液,通过第三方检测发现了未在成分标识中备案的防腐剂苯氧乙醇。苯氧乙醇等防腐剂是导致皮肤过敏的成分之一。
尽管贝泰妮矢口否认王海的质疑,但不要忘了,高估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是很多品牌一夜倾覆的重要原因。
在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以“薇诺娜”为关键词检索,可以发现1848条投诉,诸多消费者投诉称,使用薇诺娜的产品后脸部出现过敏、迸发异物、红痒等问题。
高端产品缺乏创新技术支撑,而产品质量又持续遭到市场质疑,贝泰妮似乎陷入了难以说服消费者买单的泥潭。
2023年财报显示,贝泰妮的存货规模高达9.04亿元,同比增长34.84%;存货周转天数为196.7天,同比上涨19.79%。
为了减少存货,贝泰妮选择降价销售。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贝泰妮护肤品平均售价为42.78元,同比下降14.37%;彩妆产品平均售价为38.67,同比下降28.4%。
一边降价求存,一边发力高端。这样错乱的品牌形象,如同无根之木一样,恐怕难以点化贝泰妮多品牌和高端市场的战略施行。
在行业景气度下降,公司业绩下滑之时,其实更加应该忌讳企业战略上的“多动症”,往往这是最容易折腾死的阶段。
对于贝泰妮来说,过去那种粗犷的靠营销拉动市场的策略,正在随中国美妆市场红利的消逝而失效。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中涉及数据信源来自市场公开信息或作者认为权威可信的第三方机构;本文海报设计为《多肽链》原创设计制作。